7月25日
,国家发改委发布《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
。同时
,禁止医疗机构限制处方外流的方向再次得到明确
。
《方案》提出
,2017年底前完成研究制定创新和优秀药品
、医疗器械产品目录
。2016年启动实施大型医院创建药品
、器械示范基地
。鼓励医药企业与大型医院合作建设创新药品
、医疗器械示范应用基地
、培训中心
,形成示范应用-临床评价-技术创新-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
。
此外
,《方案》对于新药研发给出了方向
,要求在肿瘤
、心脑血管疾病
、糖尿病
、神经退行性疾病
、精神性疾病
、高发性免疫疾病
、重大传染性疾病
、罕见病等领域
,重点开发具有靶向性
、高选择性
、新作用机理的治疗药物
,重点仿制市场潜力大
、临床急需的国外专利到期药品
。医疗器械研发方面
,要求发展心脏瓣膜
、心脏起搏器
、全降解血管支架
、人工关节和脊柱
、人工耳蜗等高端植介入产品
,以及康复辅助器具中高端产品
。
《方案》还明确
,完善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的发展环境
,在市场准入
、社会保险定点
、重点专科建设
、职称评定
、学术地位
、等级评审等方面对所有医疗机构同等对待
。
值得注意的是
,禁止医疗机构限制处方外流的方向再次得到明确
。《方案》要求,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
,并主动向患者提供处方
,保障患者的购药选择权;推进各类所有制医疗机构设备共享
,推动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
。
自2009年新医改以来
,一系列政策推动医药分开
。此前出台的多个政策文件均明确提出
,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
,禁止医院限制处方外流
,患者可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
。
不过
,多年来
,在“以药养医”的医疗环境下
,公立医院主导处方药市场的格局尚未完全改变
。据海通证券测算
,2014年国内医院药占比约为38%
,如果压低至30%
,意味着1/4以上的药品将被挤出医院
。在医院用药结构中
,约55%为针剂
、45%为口服制剂
。由于针剂风险较大
,在院外没有注射渠道
,因此只能是口服制剂流向院外,在药品总量挤出1/4
,且只能是占比不足医院用药一半的口服制剂被挤出
,意味着1/2的口服制剂将被挤向零售终端
。
业内人士认为
,处方药的导入
,将对零售药店的业务模式产生深远影响
,包括导入后零售药店将直接对接大量的慢病和重大疾病患者
,渠道价值和对工业企业的话语权将大幅提升
,同时
,患者资源以及大数据的沉淀
,也将使零售药店药事服务
、慢病管理等创新业务落到实处
,并可能与医保
、商业保险产生更深层次的商业模式创新
。此外
,部分一向不重视零售市场的外资药企
,已经组建了零售团队
,包括阿斯利康
、默沙东和赛诺菲等企业
,纷纷涉足药店零售市场
。
|